音乐之声观后感

时间:2024-07-13 20:19:47
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音乐之声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音乐之声观后感1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成 龙

上面是国际武打明星成龙对《音乐之声》的看法,也是所有看过了这部电影的想法,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从头到尾不会引起观众有丝毫不安或尴尬的情形,而且能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和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它在里面所诉说的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从中我们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切都是在现在的影视作品,即便是那些上乘之作,都难以看到了。

《音乐之声》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女主角玛利亚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

到我对这部影片的美的享受有几个地方:

首先,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独的牧羊人”、激昂的“我最爱的东西”、睿智的“十六以后是十七”等,都给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享受。再也没有孩子们说“再见”比托普家的孩子们在其父亲的晚宴客人们面前说“晚安,再见”更令人感到乐趣横生了。

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好的视觉享受,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小时侯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飘零燕》,它里面所制作的动画画面和影片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想不到我儿时所向往的伊甸园真的存在,我想在有能力的条件下我一定要亲身去一趟的。

最后就从影片的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上说说吧。第一感觉是玛利亚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会顺着孩子的发展规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学到东西必先是孩子愿意去学,然后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这是我们现代教育都忽视了的方面,但恰恰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我是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爱所感动着,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对上校和玛利亚的爱,玛利亚和上校的爱,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世界是不能缺少爱的,如果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更不能没有爱,教师所做的工作是影响一个,不,是更多的人的一生的工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爱满天下。作为教师他要具备的爱要比父母的爱意义更深,范围更广,

是一种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会孩子去爱更是应该给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节人生的课。从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须先学会去爱你身边的一切,然后你的热情才能感染到孩子,而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你,爱就是这样传承了下来。这应该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学方法了。

一部电影竟然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们还能说它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吗?难怪经历了多年它还是深受大众的喜爱,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可以说,这部电影非常成功。

音乐之声观后感2

《音乐之声》是一部极易看懂的电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不管是第一次看还是看过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电影里,玛利亚是一个不合格的见习修女,在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眼里,她爱惹麻烦,她爬树,吹口哨,头巾下的头发里还带发夹,大逆不道。

她让人疼让人恼,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孩,她有勇气承担自己的错误,悔过出于真心,她能让修道院里严肃的修女发笑,她是天使,是捣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别的修女们更加热爱自由,热爱音乐,热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看到了玛利亚的那颗心,她明白那颗心要与大自然同在,要拥有属于她自己的更广阔的天空,而不能呆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于是,院长介绍玛利亚到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电影最能激励我之处,是玛利亚在去特拉普家之前作的思想准备。玛利亚是特拉普家的第十二个家教,但她对自己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数字里,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给信心,她对信心更有信心。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困难、挫折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过于脆弱,树立一定自信心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前提,看过很多关于增强自信心的文章却收效不佳。但是在《音乐之声》的这个场景中,听着从玛利亚嘴里泊泊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就那么跨步之间被制服了。

电影里最快乐的情节要数玛利亚与特拉普家7个孩子一起相处的时光了。开始虽然孩子们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松果,让她难堪。但她理解孩子们成长中的各种苦恼,她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很快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

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那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使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回到家里,发现被他当“水兵”训练的孩子们已变成了一个很好的合唱团了,而以前家里冰冷的气氛也变的活泼有生气了,孩子们的歌唱声深深吸引了,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期待下,这位因丧妻而变得抑郁寡欢的冷漠终于拿起吉他,弹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奥地利民歌《雪绒花》。与父亲拥抱在一起,孩子们终于又找回了慈祥的父亲,特拉普也终于感觉到了找回了自己的家,一种久违的幸福感觉涌上心头……

电影中最感动之处,是玛利亚与孩子们、特拉普一起克服困难的种种场景。当玛利亚唤起对特拉普的爱情时,她知道要与男爵夫人结婚,她留下一封信就回到修道院去了,院长对她说:That you have to look for your life(你必须追寻自己的生命。)她重新又回到了特拉普家,追寻自己的生命,她勇敢的去面对,终于和特拉普结成伉俪。

然而生活中的磨难没有止境,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参加纳粹的海军,拒绝为纳粹服务,他决不背叛自己的 ……此处隐藏1470个字……p>

以前看《音乐之声》,觉得它像《灰姑娘》,因为王子爱上了灰姑娘,从此幸福地生活。后来看《音乐之声》,觉得它像《简爱》,因为家庭教师拯救了庄园主人,使其获得了新生。

这部影片与它们有所不同的是,善恶对立者有了很大的改变,uglsisters所代表的嫉妒贪婪,孤儿院所代表的残忍无情,阁楼上的疯女人所代表的毁灭性冲动,在这里都升级为窒息自由,戕害生命的战争。而战争的另一面,是旖旎迷人的家乡,是纯真的孩童,是动人的爱情,是优美的歌声。

在结构上,《音乐之声》有一条自由—专制、生命—死亡的人物序列:玛利亚—修女们—特拉普—纳粹分子就分布在这个序列上,在序列的两级,玛利亚作为自由与生命的象征,而纳粹分子则成为专制与死亡的象征。

玛利亚之所以离开修道院并非爱上帝不够虔诚,而是因为她不受约束的天性,修女们都肯定她善良纯洁,但也承认她不能规行矩步,“不适合留在修道院”,院长也认为,让玛利亚放弃自由自在的天性,就如同“将浮云栓牢,令海浪止息,使月光在掌中停留”一样不可能,于是,院长决定让她离开修道院,到特拉普家做家庭教师,寻找属于她的生活。

特拉普,是一位罗切斯特式的严肃沉闷的,他之所以阴郁冷酷,并非像罗切斯特一样有个不幸的婚姻,而是因为他的婚姻太幸福,因此妻子的离世如同抽空他的生命一般,使他从此不近人情。由于他不懂如何管理一个家庭,他便效仿了军队管制,他不许家中有歌声,不许孩子玩耍,不许喧哗嬉笑。在这被抽空的生命中,父爱被藏入心底,他甚至不称呼孩子的名字,和他们不作任何交流,他不理解他们的孤独与渴望,而将他们的生命简化为一串无意义的哨声。

玛利亚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她努力与孩子们沟通,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疼爱他们。她将孩子们带出压抑的生活,教孩子们唱歌,领他们郊游,她将每个抽象的音符注满生命的活力(《do—re—mi》),她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美丽的种子(《mfavorite things》),影片最令人叫绝的音乐部分是玛利亚让七个孩子依据自己所代表的七个音符不断配合、变奏,在骑单车、蹦台阶等游戏旋律视觉化。

就这样,孩子们爱上了音乐,爱上了歌唱,爱上了她。特拉普也开始被孩子们甜美的歌声打动,空虚而干涩的躯体也有了“气色”。玛利亚不仅将欢声笑语带回了这个家,更激起了特拉普的似水柔情,使他从一个刻板严肃的军官变成了一位慈爱有加的父亲,一位眼波荡漾的情人。表白时刻,月色迷离,两人如雕像般的剪影昭示着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故事并未到此结束,如果说玛利亚将自由的气氛和生命的活力带入了这个家,可此时的奥地利则恰恰相反,奥地利被德国吞并,整个城市充满了压抑而阴郁的气氛,孩子们猜测这气氛可能由旗子上的黑蜘蛛(纳粹标志)所致。举国都挂起了纳粹旗帜,只有特拉普说不,他坚持自己的'奥地利身份,不愿同纳粹合作,于是决定逃亡。在演唱比赛时,他唱起了《雪绒花》,并邀请满场观众同他一起歌唱,祝福着自己美丽的祖国。比赛结束时,特拉普全家逃往修道院躲避,而后借用修道院的车开往边境。

影片的结尾,奥地利的迷人风光如影片初始时再次出现在镜头里,覆盖着白雪的群山,苍翠高耸的树林、蜿蜒流淌的大河、绿丝绒般的草坪……一家人行走在山中,逃离战争,走向自由。这个世界如此美丽,爱还来不及,歌唱还不够,为什么要毁灭它,要自我毁灭呢?

音乐之声观后感5

《音乐之声》是一部极易看懂的电影,也是一部令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不管是第一次看还是看过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电影里,玛丽娅是一个极不合格的见习修女,在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眼里,她爱惹麻烦;爱爬树;爱吹口哨;头巾下的头发里还爱带发夹,大逆不道。她让人疼让人恼,是一个谜一样的可爱女孩,她有勇气承担自己的错误,悔过出于真心,她能让修道院里严肃的修女忍不住发笑,她是天使,是捣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别的修女们更加热爱自由,热爱音乐,热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看到了玛丽娅的那颗心,她明白那颗心要与大自然同在,要拥有属于她自己的更广阔的天空,而不能呆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于是,院长介绍玛丽娅到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范崔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电影最能激励我之处,是玛丽娅在去范崔普上校家之前作的思想准备。玛丽娅是范崔普上校家的第十二个家教,但她对自己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数字里,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给信心,她对信心更有信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困难、挫折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过于脆弱,树立一定自信心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前提,看过很多关于增强自信心的文章却收效不佳。但是在《音乐之声》的这个场景中,听着从玛丽娅嘴里潺潺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就那么跨步之间被十分容易制服了。

电影里最快乐的情节要数玛丽娅与范崔普上校家7个孩子一起相处的时光了。开始虽然孩子们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松果,让她难堪。但她理解孩子们成长中的各种苦恼,她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很快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那期间,玛丽娅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使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回到家里,发现被他当“水兵”训练的孩子们已变成了一个很好的合唱团了,而以前家里冰冷的气氛也变的活泼有生气了,孩子们的歌唱声深深吸引了上校,在玛丽娅和孩子们的期待下,这位因丧妻而变得抑郁寡欢的冷漠上校终于拿起吉他,弹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奥地利民歌《雪绒花》。与父亲拥抱在一起,孩子们终于又找回了慈祥的父亲,范崔普上校也终于感觉到了找回了自己的家,一种久违的幸福感觉涌上心头……

电影中最感动之处,是玛丽娅与孩子们、范崔普上校一起克服困难的种种场景。当玛丽娅唤起对范崔普上校的爱情时,她知道上校要与男爵夫人结婚,她留下一封信就回到修道院去了,院长对她说:Thatyouhavetolookforyourlife(你必须追寻自己的生命。)她重新又回到了范崔普上校家,追寻自己的生命,她勇敢的去面对,终于和范崔普上校结成伉俪,然而生活中的磨难没有止境,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丽娅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务,他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于是他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可他和他的全家被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范崔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雪绒花》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唤起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最后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玛丽娅一家跨过了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电影落下帷幕,可是那欢快的歌声,动人的场景却将永远印在我的头脑中,鼓舞我向前,将让我学会坚强,不畏惧困难,时刻对生活充满信心,快乐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

《音乐之声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