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我们仨读书笔记

时间:2024-07-13 20:01:40
杨绛的我们仨读书笔记

杨绛的我们仨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杨绛的我们仨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杨绛的我们仨读书笔记1

“ 这世上,最让人惆怅的事莫过于,你曾经经历的蓊郁葱茏,都被时光的那只小手,拂得干干净净,烟尘也没留下一粒。某一天,你试图循着从前的路,想走回去,却早已物是人非。风还在吹,水还在流,你却找不到你的过往了,仿佛你从未出现过。天地迢遥,山水长渺,你想凭吊,也无所附丽了。”出自丁立梅散文的这一段文字,让我想起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书。我猜测,这就是杨绛先生写下《我们仨》的原因。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温馨单纯的学者家庭”是对《我们仨》这本书最好的概括。读《我们仨》时,总会感到亲切而又温暖,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杨绛先生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怀念。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杨绛先生的文字更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可以像“我觉着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一样生动形象;也可以像“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感觉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一样富有哲理。

而《我们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温馨的家庭。乖巧懂事、聪明能干的阿园,和蔼可亲、学富五车的父母,构成了一个普通却又独一无二的三口之家。我认为,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杨绛先生在书中记录的日常琐碎,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存在的,他们如同血液,和着生命一起奔流。

我相信,杨绛先生在面对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世时,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悲伤。但她选择好好活下来,并以思念为笔,写下了感人的《我们仨》。钱锺书曾赞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绝对是有依据的,我单单从《我们仨》一书中就看到了一个善良体贴、富有智慧的杨绛先生的形象。亦想起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是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多么睿智的一句话!

看《我们仨》一书,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我家住在六楼,每天中午上楼时,都能闻到每一层楼里不一样的饭菜香,这样凡尘中的幸福,不遥远。进家门后,妈妈会为我端上美味的菜肴,在我吃完饭后,她会催促我去午休。每天晚上下晚自习后,爸爸都会在路口等着我,本来就很短的一段距离,因为爸爸的等待而又缩短了几分。在妈妈的絮叨中,在爸爸的等待中,都包含着对我深深的爱,这一切,我都知晓。父母的恩情,做儿女的永远报答不完。我希望自己能像钱瑗那样,能干而坚强,能在父母老去后,用自己的肩膀撑起整个家庭。

曾经我想过一个问题:这凡尘到底有什么可留恋的?原来,正是自己的家人啊!他们是我最深的羁绊。死去,也就成了一件让人格外恐惧的事情。

“人世间没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一书的结尾处这样总结道。这正是一个百岁老人一生的阅历所化为的笺言,这值得我们每个人牢记。

最后,愿杨绛先生一路走好。在天国,“我们仨”再次团聚了。

杨绛的我们仨读书笔记2

近来我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深有感触。

一切沉重都未露出端倪的时候,她与爱人在异国享受他乡的乐观;大半辈子坎坷飘摇的时候,她珍惜苦中作乐、忙里偷闲的点滴生活。一家人自相遇到失散,平平淡淡享受亲情温暖、家庭幸福的日子。杨先生坚持在法国留学的那一年时间是她最快乐的日子,我却从阿圆来到家中之后深切体会到了一种温馨的、踏实的情感,她每每写到女儿,必是怜惜、喜爱的自豪语气。

一对可爱的父女从她的笔下跳脱纸卷,学识渊博却生活不能自理的“拙手笨脚”钱钟书,聪颖懂事却“随父造反”的杨绛“平生之杰作”钱瑗。一家三口,从年轻时的相互扶持,到年老后的相互依偎,他们心态平凡,只愿相聚不生离便一切满足。有爱人陪伴,有女儿承欢,这就是家,亲人离世,家人已去,家便成了客栈,老人的心在思念中空荡着,在孤寂中充盈着。从质朴简洁的语风中走过三人的一生,历尽曲折却仅存温情。

杨先生在书中写道:世间好物不牢坚,彩云易散琉璃脆。单是书中的章节名称就能够字字印证此话: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人思念我们仨。尽管句句引人心酸,我读完却没有伤痛难抑、同情怜悯之心,反而愈是心如止水、羡慕不已。悲欢离合,动荡不安在她的笔下都如此顺其自然地随时光而过,甚至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更没有怨恨,没有自怜,没有委屈不公。在她眼中,世间只爱侣、女儿二人,重心皆在家人身上,一同做学问,一同“探险”,一同把玩“石子”,其乐也融融。

二人的离世,令人悲恸,却不招人绝望,这般年纪的先生,一路走来总归会看淡。曾经的肝肠寸断、心如死灰,如今却是一番无阴无晴的平静述之,平淡而不贫乏的文字怀念的是从前快乐的生活,相伴的幸福。先生是在忆自家的气息,用一颗百岁老人沉淀的心寻找至亲相会的通途,无旁人无关,不为告白与揭露,更非写与他人博取同情与围观。

语气淡而情感挚,文字平而意不乏。你能够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中的父母天下一般普通,精彩的日子只因阖家团圆。先生毫不矫正揉造作地缓缓道来,叫人牵肠挂肚。读一读这本书,在还来得及之时,感相聚之幸,惜陪伴之福。

杨绛的我们仨读书笔记3

突然想起了在去年5月25号,105岁的杨绛先生去世,于是便有我看了她的《我们仨》。

《我们仨》是杨先生以一种陈述的方式,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了一家三口的快乐与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她的文字是简单朴实,却更能让人们体会到他们的家庭悲与欢,也更会让人们联想到自己的家庭从而产生触动,像我一样。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杨先生用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她描述了女儿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给我一种沉重的感觉,想到了自己因病去世的姥姥,脑中浮现的都是她卧病在床的身影,挥之不去;第三部分,应该说既是文章的结尾去恰恰也应该是故事的开始,用最平实的文字记录自1935年伉俪二人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最后直至他们相继去世。

杨先生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就这样用文字的形式呈现给了所有人,我感动在两人留学时的爱恋,感动在喜得爱女的激动,感动在一家三口困难时的互相鼓励搀扶,也感动在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杨先生的悲痛后的乐观。但我想,我最后其实最为感动的是一家三口平日的粗茶淡饭柴米油盐的生活。因为那像极了我的家庭,简单又平常。

5.25那天网友说“杨先生今天凌晨一点走了,一家三口终于在天堂团圆。先生一路走好!” ……此处隐藏7402个字……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6.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7.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8.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9.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幸福的生活”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10.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11.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12.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13.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14.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吃菜主要是点菜

15.选择是一项特殊的本领,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

16.唯有物都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大到态人情的中之相

17.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18.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竞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一个平和而恬淡的学者家庭,一个简单而丰富的人生长梦: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杨绛的我们仨读书笔记14

妻子无意间给我提起他在《读者》上看到的一篇有关杨绛先生的文字,令我想起七八年前读过的先生的至情之作《我们仨》。只是记得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爱女钱瑗和钱钟书先生先后病逝后,饱含着对丈夫、对爱女永世别离的痛苦和思念写成的,具体内容已渺然不能记起。我便到书架上找到这本书。

仅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把这本不到二百页的书读完了。这一天的时间里,我几乎撇开了其他一切事务,专心致志地读。我被书中所透出的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洁净的文笔深深吸引着!

不得不承认,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机缘的,读书也不例外!七八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感触是极浅薄的,也许跟年龄和阅历有关。想到这儿,很是愧疚,那简直就是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亵渎。

《我们仨》共分三部。第一部《我们都老了》,写的是一个梦境,大概是钱钟书先生病逝后不久,情景凄婉。只有不到一页半的文字。末一句是: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开首便是: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共有三十多页,以梦的场景写钱钟书先生及钱瑗先后住院治病,杨绛先生以耄耋之岁奔波于家和医院之间,伺候丈夫,牵挂爱女。境况之凄绝读后不禁让人潸然落泪。第三部《我一个思念我们仨》,写的是一家三口波澜起伏又恬淡宁静的幸福生活。起笔于一九三五年两人新婚燕尔,共同去英国牛津求学,止笔于钱钟书先生和钱瑗先后住院治病。杨绛先生用她那散淡而又清丽的笔触浓缩了从一九三五到一九九八六十余年的生命历程和人生感悟,共一百多页,约计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

《我们仨》到处洋溢着对人性真善美的向往追求以及对人生际遇的莫测和无奈。譬如,书中写钱瑗四岁时的天真无邪和伶牙俐齿,有一次钱钟书先生和母女二人分别两年,回到家中,小小的钱瑗已把钱先生当成陌生人,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还是你先认识?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杨绛先生写到读书和待人: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生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杨绛先生在书的结尾处有这样几句话: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胡乔木曾夸赞钱钟书先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也可以说:轻轻触笔,尽得风流。

谨以此文,以表达长久以来对钱钟书先生的深深敬仰之情,并祝福杨绛先生幸福安康!

杨绛的我们仨读书笔记15

如果说,要我推荐一本回忆录给你,我想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很早以前就曾听说过这本书,却没找到机会品读它,便一直惦记着。这个暑假,当我有了充足的时间来阅读《我们仨》时,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大家都称杨绛先生这一家三口会是最幸福的一家人。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后完成的,其中记载了一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一家人的合照,有圆圆从国外寄回的信,有钱老先生写的诗……一家人的所经历的笑与泪都被记录着,都被怀念着,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下了这本书,书中最后的一个章节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呀,杨绛先生定是惦念极了丈夫和女儿。

杨绛先生笔下的钱老先生是个顶有趣的人。听别人说,他一辈子都分不清左右脚,六十岁了才学会擦火柴。当杨绛先生在医院生小孩时,他委屈巴巴地跑去医院说自己在家里“干了点坏事”——不小心打翻了墨水染了邻居家的桌布,还弄坏了台灯……像个小孩一样认错。杨绛先生也没有责怪他,问清楚情况后,只是说了句“不要紧,我会处理好的”,而钱老先生对这句“不要紧”深信不疑。

这一家三口与寻常百姓家不同,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场面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奢望。三人三地,聚少离多,那时的通讯不似现在这般便捷,大多是要通过写信交流的。但是他们却是无比幸福的一家,因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爱好,甚至是不约而同地理解与包容彼此……光是这几点就已经是很多家庭难以做到的了。

杨绛先生说,她常常会做一个梦,一个十里长梦,一个老人的梦。每当从梦中惊醒,她看着身旁恬睡的丈夫,方才反应过来只是做了个梦。杨绛先生会向丈夫抱怨在梦中的他没有等她,可钱老先生说他也常常会做这样的梦。读完《我们仨》这本书,有时我也常常会想,我的父母会不会也做过类似这样的梦呢?又或者当某一天我老了,我会不会也会做这样的梦呢?可是越是往这方面想却越不敢想了,可能我在害怕着那一天的到来吧!不过我也明白,时间从来不会停下脚步去等待任何一个人,我更希望的是能珍惜眼前人。

《杨绛的我们仨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